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容提速 为农民撑起防护网(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今年,按照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主产省产粮大县将实现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在重庆,万州、黔江等27个产
今年,按照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主产省产粮大县将实现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在重庆,万州、黔江等27个产粮大区(县)今年起开展稻谷、玉米、马铃薯3种主要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预计财政补贴保费1.11亿元,保额将达到30亿元。在山西,财政部门在推进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的同时,继续扩大现有中央及省级政策性险种的保障覆盖面,并鼓励引导县级特色农业保险发展。
在创新农业风险转移模式方面,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被寄予厚望。
农业保险“保”哪些领域和品种?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主任刘新立介绍,中国农业保险近年来积极探索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过渡,并在不同地区开展不同种类的准收入类保险试点,主要包括完全成本保险、价格保险等。
面对烈度高、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农业再保险如何分散风险?“保险作为市场化金融方法,其成功运行的基础是大数定律,面对区域农业灾害风险缺乏独立性的情况,需在横向上扩大分散范围、纵向上延长分散链条。”刘新立说。
近年来,中国农业保险体制机制日益完善。2007年起,中央财政为农业保险投保农户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拉开了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序幕。2021年,中央财政拨付保费补贴333.45亿元,带动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965.18亿元,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4.78万亿元。目前,中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
同时,财政部等部门采取多种举措,不断加强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管理。今年初,财政部修订出台《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优化大宗农产品保费补贴比例体系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政策,促进承保机构降本增效,确保农业保险政策精准滴灌。《办法》提出,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应当公平、合理拟订农业保险条款和费率,保险费率应当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厘定,综合费用率不高于20%。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办法》明确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综合费用率20%这一“红线”,将促进农业保险承保机构降本增效。
与传统的物化成本保险和价格指数保险相比,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优势颇多。完全成本保险覆盖了物化成本、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等全部生产成本,可保障自然灾害、重大病虫鼠害、意外事故、野生动物毁损等风险,提高了对农作物单位面积收入(或产值)的保障程度;种植收入保险能够同时保障价格、产量双因素波动,保障更全面、更易触发理赔,将大幅提高投保蔗农所获赔偿金额。
完善“保险+期货”,发展农业再保险
据了解,目前中国农业保险已基本形成了以成本保障型产品为主,产量保险、收入保险和指数保险等各类创新性产品共同发展的农业保险产品供给体系。从粮食作物、特色农产品到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网覆盖面越来越广,各地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
其中,试点价格保险的地区已扩展至31个省区市,品种包括粮食、蔬菜、生猪和地方特色农产品的4大类共50个品种。2018年,内蒙古、辽宁、山东等6个省份、24个粮食主产县开展小麦、玉米和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试点期为3年。2021年,财政部会同有关方面,在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产粮大县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
5月初,财政部等部门宣布将广西糖料蔗纳入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5月底,财政部明确自2022年至2024年在内蒙古、黑龙江开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容提速,帮助农民抵御自然灾害,也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文章来源:《中国糖料》 网址: http://www.zgtlzz.cn/zonghexinwen/2022/0622/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