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容提速 为农民撑起防护网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农业再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对农业大灾风险未雨绸缪。通过再保险机制做好分散农业大灾风险损失的准备,从而缓冲
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农业再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对农业大灾风险未雨绸缪。通过再保险机制做好分散农业大灾风险损失的准备,从而缓冲农业大灾对国家财政的冲击,承担起市场化农业灾害风险管理的关键职能。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与再保险的政策,对于农业风险分散的可持续非常重要。”刘新立认为,未来应整合各类数据资源,探索资本分配模型基础上的最优再保险模型,使再保险的风险转移功能建立在科学合理、多方共赢的基础上。
什么是农业保险?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农业风险有哪些。农业生产的收益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其中,收入主要由价格、产量两大因素决定,成本则包括物化成本、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和灾害事故等造成的损失。上述因素的波动都属于农业风险。农业保险,即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保险标的遭受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
此次糖料蔗、大豆等作物纳入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保障范围,受到种糖料蔗、种大豆的农民欢迎。
“这类保险保障因产量下降或价格下降或二者同时造成的农作物收入损失,通常保障相当于历史单位面积收入的65%至70%左右。应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这一模式,为农户提供更多的稳定保障。”刘新立说。
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国家
刘新立介绍,中国此前的“保险+期货”试点主要为应对农产品市场上的价格波动风险。“保险+期货”的试点区域涵盖东北三省、新疆、河北、海南等20多个省(区、市),品种范围包括玉米、鸡蛋等农产品。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农户向保险公司购买作物价格保险,当作物预期价格低于约定期货结算价格时,保险公司对投保农户进行赔偿,降低其因价格下跌可能导致的收入损失;同时,保险公司通过购买看跌期权而将价格风险进一步转移到市场。
今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走低,许多养殖户一度很发愁。在浙江宁波,政策性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给生猪养殖户吃下定心丸。该险种以保险生猪在约定周期内国家发改委监测发布的“预期盈利”为参照,当“预期盈利”的平均值低于0时启动理赔,单头生猪最高亏损赔付额为1000元。
“去年年中一场大暴雨过后,我种的124亩早稻严重倒伏,加上因稻瘟病受损的106亩,当年种稻谷蒙受的天灾损失不小。”回忆起2021年7月15日的暴雨,江西省遂川县雩田镇种粮大户郭唐生印象深刻。
为什么要发展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据介绍,这是考虑到农业易受大面积自然灾害影响,农业保险出险概率较大,农户参保意愿较低,承保机构组织经营效益不高,纯商业性质的农业保险难以持续,需要财政对农业保险给予支持。此外,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代替直接补贴,也能在世贸组织规则的框架下,对农业生产实施合理保护。
同时,农业保险在从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型,从保生产环节向保全产业链条扩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保险发展作出多项部署。完善“保险+期货”模式、发展农业再保险,正成为中国农业保险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
如今,农业保险“安全网”织得越来越牢,农民面对风险有了底气。遂川县水稻种植保险承保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21年,全县范围内有2.16万亩受损水稻获保险赔付229.6万元,相关投保农户得到了及时赔付,充分体现出农业保险灾后损失补偿作用。
2020年,为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财政部和8家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中国农业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该公司整合农业大灾保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构建起坚固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2021年,该公司与35家农业保险承保机构签署再保险标准协议,承担行业20%的农业风险保障,保费规模超过190亿元,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近1万亿元,服务农户1.88亿户次,全面增强中国农业再保险的保障能力和韧性。
在完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
幸好有政策性农业保险,郭唐生拿到了元理赔款。“每亩保费20元,我自己只需掏1/4,其余由各级财政承担。如果稻谷遇天灾造成损失,每亩最高可理赔400元。”郭唐生说。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宁波是浙江省首个全面推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城市。该市推行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政府保障力度大,保费由市县两级财政补助65%,在约定理赔方式上也比同类产品创新。“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为养殖主体解决后顾之忧,保护了宁波生猪优势产能,可谓‘雪中送炭'。”宁波市生猪产销协会会长闻尧祥说。
文章来源:《中国糖料》 网址: http://www.zgtlzz.cn/zonghexinwen/2022/0622/903.html